德國勞動保護工作如何開展?已沿用130多年的政府勞動監察和企業工傷聯合保險的雙軌制勞動保護體制有何魅力?工傷事故保險機構、政府勞動保護監察員怎樣發揮作用?企業內部如何做好勞動保護工作?未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為德國勞動保護帶來哪些新挑戰?本報記者為您一探究竟。
我國安全管理人員在維多利亞煤礦培訓中心學習考察
工傷事故保險協會負責人萬卡先生介紹工傷保險的有關情況
RWE勞動安全經理科賀先生介紹企業的安全管理組織架構
拜耳集團安全專家韋伯先生介紹企業勞動保護情況
維多利亞煤礦培訓中心實習工廠內張貼的宣傳畫,提醒學徒注意安全
日前,記者參加國家安監總局項目組赴德國學習安全生產相關經驗。通過一系列座談、走訪、培訓,記者有幸訪問到德國政府的安全監察專員、工傷保險聯合會負責人、多家大型企業經理等資深從業人員。這些德國安全生產工作者,說得最多的是同一個詞——雙軌制,即政府勞動監察和企業工傷聯合保險的雙軌制勞動保護體制。雙軌制體現著老牌工業強國勞動保護工作的辯證思維,同時也護航德國向工業4.0革命邁進。
雙軌制
工業發展中的法律沿革
德國安全生產工作者認為,研究勞動保護工作的歷史,與工業化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通過機器首次解放勞動力,將生產程序分解成了容易完成的工作單位,使得即使沒有特別能力的人也可以參與生產勞動。效率提升的同時造成大量婦女甚至兒童參與工業生產,機器使勞動者通常每天被迫工作14個小時。在當時的歐洲,使用童工的現象存在于采礦、運輸等各個勞動部門及行業。
為了社會和諧發展,1839年,普魯士王國國務部戰勝了企業的抵制,頒布了德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勞動保護的法律——《勞動保護法》。該法律規定:禁止9周歲以下的兒童工作,限定16周歲以下的勞動者每天工作時間在10小時以內,兒童至少接受3年的義務教育。這些規定為之后的勞動保護法規出臺奠定了基礎。為保證法律實施,1853年,普魯士王國引入了國家監督法律手段——政府勞動保護監察員職位誕生。
1871年,德意志帝國統一,當年就頒布了《帝國工商管理條例》。條例規定,遭受工傷事故或職業病的勞動者直接向企業索取賠償。這一規定使得發生工傷事故的企業通常面臨經濟崩潰。
1884年,帝國第一任總理俾斯麥執政時期,《企業事故保險法》出臺。自此,德國法定事故保險機構建立,即同一行業中企業聯盟,成立同業工傷事故保險聯合會。雇主不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以保險形式解決工傷事故的治療、康復、撫恤及預防等多項費用。
1891年,帝國修正了《帝國工商管理條例》,政府勞動保護局和同業工傷事故保險聯合會的責任范圍和技術性細節規定不斷完善。德國政府勞動監察和企業工傷聯合保險的雙軌制勞動保護體制就此誕生。政府手段和市場資源共同作用,互為補充監督。
這一體制沿用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在德國工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德國的基礎法《社會法典》共12個部分,《勞動保護法》和《工傷事故保險法》列在法典的第7部分。
勞動保護監察員
只對法定職責負責任
德國,作為歐盟成員國,要遵守歐盟歐洲議會統一的相關法律標準。同時,德國又是聯邦制國家,16個聯邦州擁有各自的立法權和行政權力。
在德國8250萬人口中,穩定就業人口近4000萬。聯邦勞動社會部和16個州的勞動保護監察員共3050人。古特雅先生是其中一員,他在黑森州工作。黑森州有就業人員287萬人,5.3萬家企業,包括大眾汽車、西門子、德國鐵路、德國漢莎、法蘭克福機場等多家大型企業。黑森州共有132名勞動保護監察員。
古特雅先生向記者介紹了他的職責和日常工作內容。作為勞動保護監察員,他主要是履行政府的執法權,到企業進行安全生產檢查。古特雅先生將自己的工作稱為“規律性的工作”,他告訴記者,到企業檢查主要有三類情況:第一類,動機原因的檢查,主要是由于民眾投訴、舉報而進行的執法檢查;第二類,鑒定原因的檢查,針對各種行業法律標準進行的特殊技術要求的抽查,例如對電梯年審的抽查等;第三類,特殊時段時,對特定行業企業的檢查。前兩類占古特雅先生日常工作的80%以上。
勞動保護監察員檢查執法的程序包括調查、和企業討論確定問題,提出改進缺陷的建議、聽證,下達指令,極端情況下強制性罰款和拘留。古特雅先生坦誠地告訴記者,他擔任勞動保護監察員20年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經濟懲罰和制裁。他認為,勞動保護工作的執行靠的是企業主主動承擔責任和政府的抽樣檢查。政府官員的法律責任主要是教會企業預防,通過監督著眼于未來不發生事故。而他檢查的重點在于企業內部勞動保護組織構架,良好的組織結構、制度、工作流程是避免勞動保護缺陷的基礎。
古特雅先生說:“我不是企業安全生產的技術專家,如果企業有需要,可以聘請社會上宣誓過的獨立鑒定員來進行特殊技術缺陷的檢查咨詢,這些專家的費用當然要由企業承擔。”對于記者非常關注的責任追究問題,古特雅先生表示,企業發生事故,并不是勞動保護監察員的責任。他只對法定職責負責任,不對事故負責任。
他坦言,目前主要存在檢查率較低的問題,有很多企業20年才會遇到一次政府勞動保護監察員的檢查。
古特雅先生告訴記者:“我的工作規劃目標是1年到100家企業進行檢查!”
工傷保險協會
非盈利的社會自我管理承擔者
法定工傷事故保險是德國社會保險中最不知名的一個分支,因為它不同于醫療、養老保險需要每個公民繳納。投保工傷事故保險,是雇主的強制性義務。
德國按照工業行業類別設立了9大行業工傷保險聯合會。雇主需要在其所在行業的聯合會進行申報,并支付保險費。每位和企業有雇傭或職業培訓關系的人員都必須按照法律規定投保。保險保障不因年齡、性別、家庭關系或國籍而有差別。另外,德國還有26家公共事業工傷保險聯合會,例如教育行業工傷保險聯合會等。
9大行業工傷保險聯合會和26家公共事業工傷事故保險聯合會的總會是德國法定工傷事故保險協會,由它牽頭總體工作的規劃協調,以及和政府的合作交涉。德國法定工傷事故保險協會受聯邦保險局的業務監督審計,既非國家機構,也非商業組織,是非盈利的社會自我管理承擔者。
據法定工傷事故保險協會負責人萬卡先生介紹,德國法定工傷事故保險保護范圍包括勞動事故、通勤事故及職業病,涵蓋了維修設備、參與企業體育活動或企業郊游、慶?;顒訒r發生的事故等。
工傷事故保險機構的主要任務有三項:賠償、復原和預防。對因工傷事故、職業病所造成的身體傷害或死亡人員進行經濟損失賠償,提供其復原所需的所有醫療和非醫療服務,包括幫助其重新融入工作生活的服務,因職業病喪失勞動能力人員的養老金,以及其他補充性措施。預防工作,主要是工傷保險聯合會職員到企業進行檢查、培訓等。
企業每年為員工繳納的工傷保費由員工毛收入、保險費率和行業危險級別決定。保險費率根據每年該企業工傷事故賠償費用的多少浮動。危險級別根據行業事故率確定,6年為一個觀察期,即每隔6年調整一次。事故多發的行業、企業,其工傷保險費率較高。
2014年,德國有3910萬名全職員工,工傷保險受保人數達7890萬人。2014年,工業勞動者提供了609億個工作小時,工商界支付8770億歐元酬勞。如果不參加工傷保險,企業是無法經營的。根據法律規定,企業主有義務將導致死亡或3天以上無勞動能力的事故上報給工傷保險聯合會。進行賠償和提供復原服務的前提是及時上報。因此,德國基本沒有瞞報事故的情況發生。同時,法律還規定,企業發現疑似職業病也須及時盡早上報聯合會,以便盡早開始審查索賠的審批程序。
據萬卡先生介紹,2014年,德國工傷保險機構用于工傷賠償的金額為92.7億歐元,其中治療康復費用為37.6億歐元,為喪失勞動力人員支付的養老金為55.1億歐元。這些費用占全國工傷保費的60%左右。
工傷保險機構還要拿出25%左右的費用用于培訓教育等預防性工作。德國共有2900多名工傷事故保險機構職員,他們是國家勞動保護監察力量的有效補充。2014年,這些工傷保險職員共到企業進行了22.6萬次勞動保護檢查,進行了96萬多次隱患指正,并組織了33.3萬人次的安全培訓。
企業
勞、資、專家、廠醫四方協調機制
德國《勞動保護法》第一章規定:雇主有義務任用企業醫師和勞動安全專家,以輔助其勞動保護和事故預防。因此,德國企業中形成了企業主、工會、勞動安全專家(安全員)、企業醫師四方協作的勞動保護機制。
企業主和工會根據企業自身的危害分析,共同決策確定任用企業勞動安全專家和醫師的任務,并進行書面協定。四方共同決定企業基礎安全管理維護和企業特殊安全管理維護任務。
專家和醫師執行具體任務,包括危害評估、培訓教育、記錄上報、勞動醫學等方面的預防性檢查。工會有權力檢查和執行勞動安全管理任務。小型企業沒有廠醫的,必須落實員工第一時間看病的定點診所。
RWE是德國第一大電力集團,有核電、火電、煤礦等多個子公司??瀑R先生是該集團的勞動安全經理。他告訴記者,集團是由CHO人事董事來直管安全生產工作的,集團層面的安全管理中心直接受董事會領導,共有38名高管專職研究企業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規劃戰略制度。集團內175名安全工程師,受聘于各個分公司。集團目前一項重要的業務是拆除技術落后的核電站。他們提出了“建造時安全百分百,拆除時安全更要百分百”的要求,將安全生產作為第一標準來選擇合作外包公司。該集團制定的9步安全管理檢驗標準,已成為德國能源企業選擇外包公司的行業標準。
著名的鋼鐵企業——蒂森克虜伯集團同樣重視企業安全管理的組織構架。據該集團安全部負責人辛納女士介紹,企業在政府勞動保護監察員和工傷保險聯合會企業檢查員的督促下,每年都要對企業百萬工時事故率和員工工傷缺勤所消耗的成本進行核算。經過測算,1名員工因工傷6周不具備勞動能力將給企業帶來1.5萬歐元的損失。一個有5%利潤率的企業需要30萬歐元的營業額,才能保證在彌補這一損失之后能夠獲得利潤。因此,企業已經建立起完善的董事會負責、中高層管理為核心、員工崗位責任制為基礎的管理體系。在蒂森克虜伯集團,4000多名中高管都具有安全管理的崗位責任。
雙元制職業教育
打造優秀工人隊伍
德國制造為什么聞名世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制造業工人技術精湛。在老工業區魯爾的維多利亞煤礦培訓中心,記者了解了這個國家傳承多年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制。這一體制為企業安全生產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德國從初中教育開始即進入職業分級教育階段。只有小部分學生進入文理中學后升入大學。大多數學生都是進入普通中學、實科中學,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雙元制教育是一種將傳統的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職業教育思想結合的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的職教模式,企業為“一元”,學校為另“一元”。雙元制職業教育錄取過程是學生先與企業簽訂學徒合同,然后根據學徒的職業,再到相應的學校報到學習。受教育者既以學徒身份在企業實際的生產崗位和培訓中心接受職業技能及相關工藝知識的培訓,又以學生身份在學校接受文化基礎和專業理論教育。其顯著特征是:私人經營的企業與主要由國家開辦的職業學校合作辦學,而且企業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處于主導地位,發揮主導作用。
74歲的老布是維多利亞煤礦培訓中心的元老級教師。他在煤礦工作了40年,曾經作為煤礦安全專家多次到中國訪問。如今,老布依然活躍在培訓中心的講堂上。維多利亞煤礦有2357名員工,所有人都必須在培訓中心經過老布這樣資深專家3年的職業培訓,才能夠成為正式礦工。培訓中心除了理論課堂,還有1:1比例的煤礦井下巷道實習工廠。
老布的學生有兩個學習地點——企業和職業學校,有學生與學徒兩種身份。在企業,他們是學徒;在職業學校,他們是學生。他們需要接受實踐技能考試與專業知識考試兩種方式的考核。通過考核的學徒可以獲得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崗位的合格技工。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均由各行業協會負責。
老布說,維多利亞煤礦要為這些學生提供基礎的生活補貼,通過考核的學生都是優秀的礦工,對企業有很高的忠誠度。
在德累斯頓的大眾汽車輝騰生產線,負責人提起他們的技術工人更是贊不絕口。那里的組裝工人,都是經過8年以上職業培訓的金牌技工,企業視他們如珍寶。為了確保這些工人的職業健康,企業提供了安全的生產環境:彈性地板和最先進的氣墊鞋,是為了保護工人的腰椎;科學無影射燈,是為了保護工人的視力;智能選配零件的機器人,是為了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音樂廳標準的音響環境,是為了讓工人放松身心。那里的工人,不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而是五個工作臺輪換的藝術家。他們的工作車間以“初戀”、“甜蜜”、“結婚”等美好的名字命名,將人與產品進行情感化結合。
工業4.0
勞動保護的新挑戰
德國工商界最熱門的話題是工業4.0。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聯邦政府正式推出4.0戰略,核心為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2年多的時間里,德國勞動保護專家和機構馬不停蹄地研究工業革命給勞動保護工作帶來的新挑戰。
將風險管理和企業流程優化作為科研對象的女博士卡霍夫向記者介紹了她的研究。她認為,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給勞動界帶來巨大的變化:人們工作的時間、地點、結構更靈活化,傳統工作場所消失,彈性工作時間、臨時性移動性工作更多。這些對于勞動保護體系都是新的問題。
聯邦安全生產勞動保護署是直接為政府社會勞動部服務的科研機構,主要進行政策研究和戰略制定咨詢。他們正在進行的調查課題包括: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間界限的消失、勞動主體化及移動性,對員工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工作要求從傳統的體力負荷轉變為心理負荷,必須隨時聯系將成為員工的負擔?這些都是聯邦政府關注的社會問題。
聯邦安全生產勞動保護署負責人茨威格女士介紹了自2014年開始的4年工作計劃。其中,主要是應對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如流動性工作的勞動保護,電腦屏幕帶來的職業傷害,物流業的勞動保護,智能化體系對員工的新要求等。茨威格女士表示,人和機器的最佳優化組合,仍然是安全生產工作的核心。而智能化手段的廣泛應用,必須更加注重研究數字人體工程學,以充分保護勞動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