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石化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危化品物流業的興旺。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化產品生產國,每年通過道路運輸的化學品超過3億噸,其中危化品超過1億多噸,并且在不斷上升。這些危化品中90%以上是需要異地運輸的,其中80%是道路運輸。危化品物流安全成為當前行業發展的熱門話題,而在加強安全建設的同時,危化品物流正適應石化產業需要,轉向專業化、智能化的個性發展階段。這是近日中國化工報記者從2015中國化工物流行業年會上獲得的信息。
發展基石:安全是底線
據巨化物流配載交易中心總經理吳曉輝介紹,危化品物流行業是一個方位流動性非常大、介質不確定性非常高、危險性非常大、管理環節非常繁重的行業。目前該行業還缺乏統一的危化品物流信息平臺和完整的信息監管平臺,危化品生產企業分布不均、需求分散、物流配送難度大,物流新技術應用不足,物流信息集聚難度大,空載率高等問題日益凸顯。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危化品運輸的特性,使得安全永遠是危化品物流行業的主題,同時也是行業發展的前提及底線,任何時間都不能脫離“安全”二字。安全不僅是危化品物流行業自身的要求,也是社會對行業的要求,所以危化品物流人承擔著整個社會安全的使命,要好好堅守。
蔡進指出,我國危化品物流行業在安全方面應該反思,從而制定正確的行業發展戰略。危化品物流行業發展戰略就是供給側改革,實際上是從供應鏈角度出發,提高供給質量、效率、能力,而提高這些,重要的環節就是物流。因此,可以從供給側的角度推動化工供應鏈的發展,抓住供應鏈改革的契機,推動危化品物流行業對供應鏈的管理,通過供應鏈提高該行業的效益、質量以及供給能力,而并非供給規模。
發展動力:創新機制
當前,我國危化品物流安全管理工作不斷加強,正由事故管理向隱患管理和風險管理轉變。以前是避免事故發生,現在是超前管理、標本兼治、超前預防、預警、預控。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危化品物流分會秘書長劉宇航強調,國家應加強政策引導,積極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促進化工物流快速發展。鼓勵危化品物流企業朝設備先進、管理高標準的方向發展;強化激勵機制,助推化工物流綠色低碳發展。他還指出,未來協會將進一步推進包括行業標準和團體性標準在內的政策機制的制定和宣貫,以推進技術創新與應用,為行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那么,如何使危化品物流行業保持規范、有序、安全發展的局面?蔡進建議,應建立三種機制。第一,形成事故處理的應急機制。一旦發生事故,一定在第一時間響應應急機制,妥善處理事故,避免將影響擴大化。第二,要有事故隱患的自檢機制。每家企業應定期自覺地在每一個環節上進行嚴格檢查,把事故消滅在萌芽中。此外,就安全來講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安全防范體系,防患于未然。通過更加完善的法律體系、更加嚴格的標準體系、更加專業化的裝備供應體系、更加高的員工素質和企業自律機制,通過“五位一體”不斷完善安全防范機制。第三,建立一整套風險防范機制。規范從業人員管理,將安全責任落實到每個人。
發展路線:理性兼具個性
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危化品物流發展已進入回歸理性但也不乏個性化的階段。所謂理性,即近年來連續發生的重大危化品道路運輸事故,時刻在給我國危化品物流業敲響警鐘,迫使行業發展必須回歸理性。業界清楚地認識到,在關于危化品物流行業標準和政策的出臺與制訂方面,必須接地氣,一定要基于行業的安全發展趨勢。行業在監管方面比較混亂,一個危化品運輸車輛至少要受到來自十余個部門的監管,由于各部門間的標準不同而產生執法矛盾重重。
“在這方面,我們應學習歐洲和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管理模式,進行優化調整。”山東銳特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新平說。
而所謂個性,是指“互聯網+化工”使危化品物流同時具備碎片化和整合碎片化的條件。中國石化化工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危化品物流分會會長張國明認為,以互聯網思維,用信息通訊和技術手段進行自我革新和完善,共同打造危化品物流生態圈,將行業內分散的企業聚攏到一起形成合力,實現整個產業鏈中人、車、貨、倉等信息的透明化。通過廣泛應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管理和監控危化品儲運全過程的每個環節,梳理、完善信息系統,讓與事故相關的一些信息可以及時地起到預警和規避的作用,從而降低物流企業的環境風險。與此同時,GPS、3G視頻等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也可以大大降低危化品運輸過程的事故頻率。另外,在當前高壓嚴管的政策下,危化品物流行業運作的商業模式也將發生改變,即通過提高準入門檻、優勝劣汰等手段,使行業走向一個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信息智能化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