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浙食鏈”數字化改革,實現豬肉產品全鏈條無紙化追溯
作者:兆信科技 發布時間:2021.10.27 來源:http://m.lysgsy.com/
全面應用“浙食鏈”推進豬肉全鏈條數字化改革,打通屠宰場、農批市場、農貿市場、農產品配送企業、餐飲企業、學校食堂等重要節點,全省率先實現無紙化追溯,全市范圍內全鏈條豬肉產品票證電子化流轉。
10月12日,記者從溫州市市場監管局獲悉,溫州21家生豬定點屠宰場(點)、1家肉品批發市場、266家農貿市場已全面應用“浙食鏈”,覆蓋每日生豬5400多頭、豬肉60萬余公斤;上鏈主體超過6000家,包括批發經營戶138家、農貿市場經營戶2340家、學校食堂367家等。
據介紹,為高質量推進我市豬肉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強化市場銷售豬肉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市市場監管局與農業農村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推進豬肉食品安全無紙化追溯工作的通知》,以定點屠宰單位、農批市場為首站,實行“憑證無紙化”,由專人負責通過數據接口、專人錄入等多種方式確保數據準確性和權威性,及時將動物檢驗檢疫合格證、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等相關證明上傳“浙食鏈”系統,進行進貨報備,確保“貨”“證”相符和其他相關信息準確,并通過“浙食鏈”系統向下游經營者傳送,無需向下游再提供分銷憑證等紙質證明,有效解決了一證多用、貨不對證、分銷憑證溯源難和私屠豬肉查處難等問題。
市場監管局食品流通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首站賦碼時按實際選擇報備品種,嚴格區分肉品類型,如熱鮮肉、冷鮮肉、種豬肉等,解決下游不同類型肉品區分難的問題。目前,因檢疫合格證系統無“種豬肉”品種,在“浙食鏈”系統中統一以“豬肉”暫代。通過電子化手段將豬肉品類從源頭開始進行區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有效杜絕下游以冷鮮肉冒充熱鮮肉、種豬肉冒充普通肉銷售等不法行為。如瑞安市監部門通過“浙食鏈”系統溯源發現,當地多家中小學食堂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貨的豬肉實為種豬肉,激素含量較高、營養價值偏低,食品安全風險較大,發現這一情況后立即通報相關學校建議不再采購相關肉品并與相關供應商解約,有效保障當地青少年學生的營養需求。
據了解,本月起將對未按照規定將食用動物產品檢驗檢疫信息錄入“浙食鏈”的經營者,依據《浙江省動物防疫條例》第三十四條予以查處。
據介紹,運用“浙食鏈”系統進行豬肉全鏈條無紙化交易,還全面提升了交易、監管各環節的工作效率。
農業部門因“浙食鏈”的運用簡化了出證(一戶或一批一證)實現電子化流轉,大大降低了檢驗檢疫證明和肉品合格證明的出票數,由原來的日出票量近11000張減少至200多張,出票工作量下降到原來的2%;
批發戶不再需要手工向下游提供紙質票據只要手機一點電子票證即可自動傳遞;
下游經營單位打開“浙食鏈”商戶端即可接收票證進行進貨查驗;農貿市場主辦方省去了上門索取紙質票證并經年保存的繁瑣,通過“浙食鏈”市場端即可實時查看入場銷售者票證情況;
監管人員通過“浙食鏈”監管端即可查看全市各市場豬肉票證情況,對發現的問題可第一時間進行處置。